世界上自下而上的内生型和由外而内的移植型两种法治现代化模式均不适用于中国,前者在中国因近代帝国主义的侵略而中断,后者因其结果导致中国沦为西方附庸国而不能被中国所接受。
尽管拉兹认为法律必然声称自己是正当权威,阿列克西认为法律必然声称自己的道德正确性,但他们均同意法律有作出道德声称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正是人或人格化的核心属性。如果同意法律有能力作出道德声称,那么法律的人格化就没有什么问题,但这并不是法律人格化的全部根据,名词化的法治是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根据。
那么,是否只存在两种法律语句:一种是法律人的个人陈述,即‘我认为你应当如何行动。因此,法律人就不是处在实在法体系之外并将它适用于个案的独立个体,而是作为实在法体系这个存在物的一部分,被分配了评价他人行动的职责。另一种是通过观点来悬置其中涉及的真假值问题(bracket question of truth),如从康德的观点看,如何如何。反之,如果该社群存在法律,但它并非最重要的,这最多只能说它存在名义上的法体系,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法律制度,因为这意味着真正的统治者并非法律。另一方面,仅就该内容而言,还存在着是否应当做某事的个人陈述,即不同的人会分别认为应当做该事或不应当做该事,且这些个人陈述基本上都是道德陈述。
因此,仅仅依据是否有效的标准,将无法区别实在法与其他法律,这就必须重新寻找说明实在法性质的概念工具,这也是现代法哲学普遍抛弃以效力来定义法律(实在法)之凯尔森式做法的主要原因。但正在参与法律实践的法律人就只能谈及实在法,而不能谈及过去法、应然法、外国法。我们要加强对法治概念之间关系的深入研究,例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中的依法治国,与现行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
[5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19]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求是》2022年第12期。我提出守正创新,就是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两条路都是死路。[41]习近平:《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2020年,第226~227页。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党中央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全面依法治国又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或许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人类拥有共同的法治价值、法治精神、法治追求、法治理想,但对法治概念的表述并没有统一不变的定义。
若干法治核心概念的有机聚合,构成法治核心概念群。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等不同,中华法系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中华法制文明的深厚底蕴。美国学者菲尼斯(J. Finnis)在《自然法与自然权利》一书中提出,法治应当包括八项原则:规则可预见,不溯及既往。4.关于法治客体的概念范畴这里讲的客体,是指宪法法律作用的对象,即依照宪法法律治理管理规范促进保障等的对象。
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例如,法律是社会生活、国家治理的准绳,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立法是为国家定规矩、为社会定方圆的神圣工作,执法是把纸面上的法律变为现实生活中活的法律的关键环节,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治同开放相伴而行,对外开放向前推进一步,涉外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等。2.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习近平法治思想包含一系列法治新概念新范畴新论断新命题,形成一个内涵丰富、结构合理、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的法治概念体系。
[2]习近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求是》2022年第4期。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
(一)法治核心概念群法治核心概念,在外延上是把法治范畴与非法治范畴区分开来的本源性、决定性概念,在内涵上是法学知识体系中处于最基础、最根本、最核心的第一层次概念,在法治理论体系中起到奠基性、根本性的支撑作用。法治概念体系则是由一系列法/法律/法治概念组建而成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法学知识体系,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根本性、结构性和体系化的重要支撑。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中的法治国家与现行宪法规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系。韩非强调, 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14]有利于防止官吏营私取巧,任意曲法,也便于臣民守法有所遵循,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必须善于运用法治......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做全球治理变革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引领者。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从法治国家到法治中国,从形成法律体系到建设法治体系,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加强国内法治建设到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长期稳定的法治保障到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法治建设中每一个新概念、新论断、新理念、新举措的提出,都标志并推动着新时代法治概念体系的不断丰富和持续完善。在法治重大概念群当中,法治价值是法治的灵魂,具有导向性、引领性和评价性等特征功能,是法治概念体系价值论的具体体现。[21]要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3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要求。
1.从社会主义法制到社会主义法治2018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执政六十多年来,虽历经坎坷但对法治矢志不渝......从‘社会主义法制到‘社会主义法治。[58]法治概念体系的科学性和体系性,重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二)法治基本概念群法治基本概念,是以法治核心概念为根本而形成的第二层次概念,是法治核心概念必然的范畴展开和逻辑延伸,在法学知识体系中居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在法治理论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的飞跃不是体现在词句的标新立异上,也不是体现在逻辑的自洽自证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
[1] 2021年12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对我国法治的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的研究,加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推进法治体系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律正确实施,把‘纸上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22]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使社会主义法治成为良法善治。实行法治,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从严治党,规范制约公权,尊重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完善中国法治体系,发展中华法治文明,弘扬现代法治精神,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法治强国。[43]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求是》2021年第5期。
要强化依法治理,培育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新形势下,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对我国法治的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的研究,总结提炼具有主体性、原创性、标识性的法治概念,应当坚持两个结合的基本要求,立足新时代法治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着眼世界法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深化对法治概念内涵、法治概念体系和分类、法治概念体系基本特征等基础性、原理性、原创性重大法治理论问题的研究,不断丰富拓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理论内涵,夯实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法理基础,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厚实有力的学理支撑。
[3]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有学者研究讨论过法治的问题。善治国者,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从广义上说,法治意味着人民应当服从法律,接受法律的统治。法治文明是人类运用法律驾驭自我、改造世界的精神成果、制度成果和实践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提要】法治概念是法学认识的思想结晶和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性、前提性要素。在实践层面,法治主要是指法律秩序和法律目标实现的具体过程、行为方式及合法性状态等,集中体现为良法善治。[46]习近平:《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40周年》,《人民日报》2022年12月20日第1版。习近平总书记指:我们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
[26]因为从根本上讲,法治当中有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我们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世界和平发展、人类文明进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崇高目标,持续推进现代化中华法治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协同建设法治中国和法治世界,为人类法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把宪法实施贯彻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全部实践中,贯彻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领域各方面,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法治概念体系中,法治文明概念不仅指代中华法治文明,而且更多地指代世界法治文明,是一个与法治中国相对应的,面向世界法治、面向人类文明的核心概念。中国的法治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法治文明也需要中国。
评论留言